我最近听过一则寓言故事,内容如下:
一名司机沿着主路行驶,途径一座小镇。经过十字路口时,他发现竟然没有红绿灯,并且其他司机都把车停在路边,愤怒地朝他挥着拳头。在他即将驶离这个小镇时,一名警察将他拦下。警察问:“知道我为什么拦你吗?”司机说:“不知道,我看大家都很生气。但是因为我在主路上,我认为我应该优先通过吧”。“一看你就是新来的”,警察解释说,“是这样的,我们镇有一套决定谁先走的规矩。在每个十字路口,大家必须停下车来商量,确定谁的事更紧急。达成共识以后,大家再重新上车,然后按照讨论好的顺序,最紧急的司机先行,依此类推。然后下一组司机再重复同样的过程”。
这个情景对我们来说非常荒谬,但是让我们思考一下为什么。通常,我们用一些组合规则、停车标志或者交通信号灯来决定道路的通行权。这些方法都没有考虑到司机的具体需求,因此我们可以说它们不够公平。比如说,一个司机可能会因为赶不上航班而损失数百美元,而另一个司机可能只是在城里漫无目的地瞎逛。天真的我们可能会觉得,这不够合理,应该有一个更好的决策系统。
寓言故事中的系统显然更公平,因为它允许所有参与者去商量谁应该先走,确保最紧急的人先走。但是我相信你马上就能看出其中的问题:这个过程对每个人来说都浪费了更多的时间。在现实中的十字路口,哪怕你在车流的最后,最多也只用等几分钟,最好的情况下,你可以直接通过。但是在这个谈判系统中,你永远不能直接通过,最坏的情况下,你可能需要跟大家争论几小时。
这个情景完美的诠释了做计划要付出的高额成本,而且不是所有事情都需要做计划。当计划的成本超过判断错误的成本时,我们应该避免陷入其中(这正是这个寓言的含义)。另一个例子是所谓的“自行车棚效应”,在这种情况下,人们花费大量时间讨论鸡毛蒜皮的小事。这些情景下最好的做法就是节约时间随便选择。
另一种计划过度的情况,是说计划的成本和潜在的收益不成正比。比如说,大部分人都会同意,花四个小时决定中午去哪吃是没有意义的。因为一般饭店和精挑细选出的饭店,即使有差异,也不值得你花四个小时,而且可能过了半天,你还是没选好。其实你只用花几分钟,就能选出一个相差无几的饭店。
最后,第三种也是最有害的一种情况:就是计划本身变成了目的。这可能是因为一个组织中,个体通过做计划比通过实际行动能有更多的回报。可能大家觉得执行是最简单的部分,任何人都能执行,真正重要的是描绘愿景的人(或者说架构师)。因此,大家都更乐意被看到在做计划,而不是在做具体的事项。这样计划会逐渐失控,导致会议接连不断,直到这些事占据所有时间。讽刺的是,当不同计划的差异影响巨大,一个好的计划意义重大时,这也可能发生。无论如何,我们要确保时间花费在正确的目标上。
心理学家、哲学家威廉·詹姆斯曾写道:
我的思考无时无刻不是为了我的行动,我一次只能做一件事。[…] 智慧的艺术就是知道应该忽略什么。
我用这句话的变体来总结我的哲学:“计划是为了行动”。计划的唯一目的,就是确保有更好的结果,它本身没有任何价值。正如詹姆斯所写,我们必须知道该忽略什么,因为有时候不做计划反而更好。